提要
自去年以来,校园高利贷案件频发,许多大学生被高利贷套住,有的退学,有的肉偿,甚至有的被逼自杀。对于这些悲剧,多数人将过错推到高利贷产业,高利贷确实可恶,可是为何总有大学生上当?说到底,还是因为健康消费观的缺失。
1
孩子要零花钱
前一阵子邻居来家里作客,向我抱怨:“孩子吵着要零花钱,说同学都有,就自己没有”,她十分纠结该不该给孩子零花钱。邻居家的小孩去年刚上一年级,是个很聪明的小男孩,已经开始会自己买东西,向父母要零花钱一点也不奇怪。
小编有个专修幼儿教育专业的朋友,之前就讨论过关于孩子零花钱的问题。她说:“上了小学一年级以后,就应该给孩子零花钱了,而且要定期给”。于是我原话告诉了邻居,邻居像吃了颗定心丸满意的回家了。
大概过了半个月,邻居又来家里,再次向我抱怨,规定的是一个周给一次零花钱,孩子第一次拿到零花钱一天就花没了,第二次好点忍者用了两天……突然觉得这是个烫手山芋,早知道不跟她说要给零用钱了。但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小编只好耐心劝解,别担心,刚开始孩子都这样,你看,第二次他不是知道省着花,用了两天吗,这也算是进步呀。
再次和邻居坐在一起是好几个月以后了,再次说起她家小孩的零用钱时,再不复之前的满脸愁云,她说,果真如你所说,孩子渐渐的学会合理用自己的零花钱,并且还知道存一些,买自己想要的“大件”物品。
2
儿时不给零花钱,长大去借高利贷
自去年“裸条”借贷被曝光后,校园高利贷案件频频发生。“借4万半年后要还100万”、“校园贷日息40%个人隐私做担保”甚至“高利贷还不清女大学生被要求肉偿”等关于校园高利贷的报道频频出现。舆论关注焦点往往是谴责案件的罪魁祸首—高利贷产业,但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大学生频频被高利贷套住?
许多人解释,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单纯,容易被骗。但是,中国的大一学生一般都在20岁左右,已经成年,单纯容易被骗,这对于一个受过12年教育的人来说,是不是有些说不过去?看那些海量的大学生被套的报道,大家会发现,其实他们借高利贷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没有正确的消费观。
学校、教育局以及金融局都开始开展“金融知识进校园”等相关工作,向大学生传输高利贷的危害以及套路,希望大学生能认识到高利贷的风险与危害。其实,消费观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家长朋友们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就注意培养其健康的消费观。
给孩子零花钱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这不是唯一的方式,你也可以通过其他的一些方式培养孩子的消费理财观念,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正确消费观的培养。孩子有了正确的消费观,他们绝不会走上被高利贷套住的悲剧,校园高利贷产业也就再没有市场。
3
给多少零花钱合适
其实,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理财观,零花钱是个很好的方式。前几天在小区门口的杂货铺,碰到邻居家的小孩,正在跟老板讲价呢。这不是很好的说明了零花钱的引导作用有多大,孩子不仅学会了合理的消费,还懂得了“货比三家、讨价还价”。
但是,孩子零花钱给多少合适呢?一直以来,这个问题连专家都没有个定论。其实,小编以为,零花钱金额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以及孩子的年龄来给,年龄小可以少给一些。但是,一定要定期给,并且每次给的金额要相同,这些事前应该和孩子说清楚。这样才能有助于让孩子获得生活的经验。
有个亲戚,每次给孩子钱都要让孩子做家务来获得,上次我去作客发现,这个孩子无论做什么,都势必跟父母要回报,比如收拾一下桌子要多少钱,扫一次地要多少钱等。这种做法真的要不得,长此以往,孩子将不知道义务为何。
有些家长给了孩子零花钱,总是干涉孩子的“消费”,不能买这不能买那,甚至指定孩子要什么。这是要不得的,零花钱给了孩子那就是孩子的,孩子应该有自由支配的权利,若过度干涉,零花钱就失去了培养孩子消费观的意义。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上当受骗,其实没关系,想一想,哪个大人不是一路被骗着变聪明的呢。
点一次广告,小编工资涨一毛
大爷~都点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