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是我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去年8月,工信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宣布宁波正式成为试点示范城市。这既是国家赋予宁波探路先行、探索创新的重大使命,也是宁波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厚植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载体。
一年来,宁波制造业探索富有个性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宁波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充分整合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各方创新资源,积极探索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不断激发创新动能和活力~
今年8月9日起,宁波经信委&宁波新闻综合广播推出《宁波“中国制造2025”试点周年巡礼》专题采访行动,一起触摸来自制造一线的声音,展示宁波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成就。
扫描进入H5
邱智明
贝发要制造“中国好笔”
在宁波贝发集团的展示大厅里,一款通体青绿色的中性笔,被特别放置在一个玻璃橱窗内,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贝发制造的“G20元首笔”,为G20杭州峰会的官方指定用笔。
作为G20杭州峰会唯一礼品笔,它有一个很好记的名字——“中国好笔”,元首笔借鉴了中国瓷器的设计工艺,笔身模仿南宋瓷器,刻有三潭印月浮雕。实际上,“G20元首笔”在清雅通透的外观下,还有集大成于一身的领先技术。作为中性笔,它的油墨含有超纳米颗粒,通过连续的波浪运动始终保持油墨活性,可以把保质期从2年延长到5年以上。笔芯则采用了全国首创的自动锁墨系统。
茅忠群
技术创新缔造品牌传奇
历史的瞬间,总会以某种方式向经典致意。这种致意,有时是否定之否定的进步,有时却是在喧闹之后的理性和回归。近年来大热的“工匠精神”、“中国制造”之于1996年方太成立初所崇尚的精品战略,便是后者。
1994年,上海交大电子电力技术硕士毕业的茅忠群子承父业进入方太的前身飞翔集团。他发现,企业原先主营的电子点火枪市场空间已经接近饱和,飞翔想要活下去,必须转型。经过近一年的调研,茅忠群把目标定在了当时如火如荼的厨电市场,特别是吸油烟机类产品。
到目前为止,方太拥有专利总数10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00多项;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面积达8000平米的两个国家级厨电实验室、以及中国厨电行业首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慈星
布局智能制造,抢占发展“智”高点
工业4.0时代的量体裁衣,需要“两只手”,一只是最新的信息测量技术,而另一只便是智能制造装备与工艺。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就有一款“秘密武器”,它能够实现“一根线进去,一件衣服出来”的全自动化制造。只需45分钟,就能解决一件衣服,而衣服的样式、图案等等都可以由客人私人订制~
均胜
海外并购助力转型升级
2004年成立的均胜电子在转型之初就把目标定在了汽车电子行业,但因为这个领域的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少数几家国际大型企业中,短时间内很难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产品升级。2011年,均胜电子并购了德国老牌汽车电子公司普瑞,实现了企业的第一次跨越式发展。
今年6月,宁波均胜电子宣布收购日本汽车气囊巨头——高田公司。短短十余年,均胜电子经过数次成功的海外并购,从一家低端汽车功能件企业一跃转型为全球知名的汽车零配件供应商。
中银电池
“智能制造”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如果有人和你说中银电池,你可能会愣一下~但是当提起双鹿电池,宁波人肯定都耳熟能详了吧!中银电池就是由金山电池和宁波双鹿合资成立~
目前,中银电池投入了无人生产线,不仅让中银电池实现了智能化生产,也让中银电池的产品品质得以迅速提升。持续的技术创新也给中银电池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目前,中银电池每年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18亿元,综合实力亚洲排名第一,全球第三。
大年科技
国内研制无人机“引领者”
在余姚经济开发区,有一幢绿树簇拥的白色建筑,这里是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创办的大年科技,就落户在这里。
在大年科技的无人机展厅里,摆着一款警用多功能无人机,该款无人机立足于警方执行任务中面临的难题,以搭载摄像机、喊话器、探照灯等多种设备,综合性能远超市场80%的同类产品,兼具昼夜工作能力,可用于火灾前期火情火势侦查、高速公路拥堵远程指挥,也可应用于摄影、录像、测绘、监察、水利、地质勘探等多领域。;从外表看,这款无人机“体型庞大”,像一只巨大的圆盘,个性十足。
作为黄大年教授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家公司,浙江大年科技有限公司团队正秉承着黄大年心有大爱、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开发无人机航空物探等产品,立志从国内走向国际。
德鹰精密
工匠的“修行”打造旋梭市场全球第一
半径不超过2厘米的旋梭,是缝纫机的“心脏”。在宁波市鄞州区下应街道的德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厂房,一只只旋梭在经过250多道工序细心打磨后,呈现出了其制造工艺的最高水准,换句话说,上了“德鹰”旋梭的缝纫机基本没有跳针漏针的毛病。
旋梭是“德鹰”赖以起家的主要产品。如今,“德鹰”每年生产的旋梭产品超过550万套,是全球最大的工业缝纫机旋梭生产基地,占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一。
用工匠精神打磨产品,靠的是对品质的执着追求。通过智能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工厂,是“德鹰”正在努力的方向。公司负责人表示,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极致的精神,是一种专业专注的精神,产品就是工匠的修行,不贪眼前‘利’,才能得到身后的‘名’。
芯港小镇
重大项目支撑“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
在北仑柴桥,一个宜居宜业的产业小镇已经徐徐展开。水系纵横的绿洲、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街区,与高端制造生产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令人遐想的工作和生活图景。
这就是“芯港小镇”,也是“中芯国际”重大产业项目的承接地。作为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行业龙头企业,在我市获批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之后,“中芯国际”决定落户宁波,并启动建设集成电路项目。
3511新型产业体系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镇海220kV殿跟变电站,宁波中科院材料所研究员蒲吉斌顶着高温,仔细地查看着高压铁塔表面的一层银灰色的涂料。这是一种添加了石墨烯成分的新型防腐涂料,目前正在宁波电网多条线路上开展试点应用。
实际上,除了防腐涂料外,依托宁波全国领先的石墨烯产业化技术,目前,在我市落地的石墨烯应用项目已经达到37个,涉及企业100多家,一个千亿级的产业正在渐行渐近。
未来三年,把稀土磁性材料、高端金属合金材料、石墨烯、专用装备、关键基础件、光学电子等八大细分行业作为“3511”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千亿级细分行业,带动提升全市产业发展新能级。
22条精准政策扶持
发展“中国制造2025”战略重点
22条“中国制造2025”扶持政策,包括着力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升级、全面推进制造业领域供给侧改革和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等四方面内容。其中在着力打造新型产业体系方面,明确对“3511”产业、投资规模1亿元以上的工业投资,以及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技改投资项目,实行分类、分档、分期补助。在全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升级方面,鼓励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最高可给予3000万元补助。
在全面推进制造业供给侧改革方面,全力保持制造业贷款合理增长,力争三年内制造业企业贷款比重达到30%以上。全市每年新增用地指标35%用于工业发展。同时,全市每年安排8000万元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空间载体建设
看完觉得还不够?
赶紧点击“原文链接”查看FM92.0特别制作的H5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