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22年水利工作,
哪些年度事件让你难忘?
1月14日,中国水利报专版刊发
《浙江:争先笃行 汇聚“浙水安澜”之力》。
回眸2022年浙江水利特色亮点工作,
展示水利人的奋进姿态和担当作为。
这一年,在“大干项目、大干民生”的号角里,水利建设完成投资首次突破700亿大关,一批多年想干而未干成的工程开工了,3000多项民生实事共襄“浙里平安”;
这一年,在“河湖长制、数字变革”的交响中,八大水系上洋溢着生机勃勃的发展图景,美丽乡村里流动着阡陌沃野的丰收喜悦!
这是奋进中的浙江水利!正在以争先笃行之志,汇聚浙水安澜之力,为浙江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水网建设
夯实“两个先行”安澜底图
2022年7月,《浙江水网建设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实施,“三纵八横十枢”的水网骨架脉络已经清晰;2022年8月,浙江入选水利部第一批省级水网先导区,弄潮当先、扛旗夺杯的气势拉满;2022年9月,浙江省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暨“水利+”现场会上,各地水利局长“比武论剑”,共谋高质量发展“浙江水网”。
全省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暨“水利+”现场会
三个侧写,勾画出了这一年浙江水利“大干项目”的整体画像;一组数据,见证了浙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奋进步伐:2022年,全省60项重大项目新开工,较计划增加15项;115项重大在建工程与时间赛跑,118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衔枚疾进,水利建设完成投资703.1亿元,同比增长13.1%,再创历史新高;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40.0亿元,同比增长25.3%。
开化水库施工工人冒着严寒进行趾板浇筑
这背后,是省级水利部门的主动担当。早在2022年初,省水利厅党组就召开扩大有效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动员会,发出“大干项目”号角。同时组建专家组,健全省级“处室专责+专班综合+专门调度+专家支持”工作机制,主动介入、靠前服务,实时掌握全省项目动态,及时研判项目存在困难,“一项一策”提供精准服务,有效提高项目设计成果质量,加快项目前期进度。
这背后,也是基层一线的全力以赴。各地组建专班,全员发动、全程服务、全力攻坚,奋力跑出“加速度”。宁海集结公安、资规、司法等部门的73名干部,组成7个攻坚小组,驻扎一线攻坚政策处理,推动清溪水库提前一个季度开工;丽水成立莲湖水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市级各部门,专班化推进前期工作。
这背后,还有投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宽。针对资金要素瓶颈,各级水利部门创新方式,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2022年,通过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启动11条水利领域稳经济举措、深化政银企合作等形式,浙江共争取金融机构银行贷款139亿元,专项债券137.9亿元。专项债券、社会资本、金融信贷等占浙江水利总投入的比值近五成。
防汛抗旱
牢牢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
防汛防台又抗旱,近十年来浙江首次遭遇这样的困境。重重挑战下,打赢水旱灾害防御战,变的是“战术”“装备”,不变的是责任担当。
三面环山,城区地势低平,内涝顽疾一直是定海这个舟山岛城的心病。9月14日晚,“梅花”台风正面登陆,风雨潮洪“四碰头”,定海城区迎来了历史罕见的短历时雨量。关键时刻,五山水利工程站了出来,打出一套“上拦、西调、中提升”的立体“组合拳”,大大缓解了定海城区积水问题。
舟山市定海区五山水利工程东海云廊东山段
“姚江西排顶住压力,极限强排!”“启用余姚西分工程,加大流量!”“关停江北、海曙、余姚沿姚江泵站,错峰调度!”一道道调度令如雪花般纷至沓来,力保余姚安澜是它们共同的使命。“梅花”台风影响期间,姚江流域水库全力拦蓄,平原河网加大外排,为余姚水位回落立下了汗马功劳!
“梅花”防御期间,宁波水文站工作人员在姚江江面用走航式ADCP开展应急测流,为汛情“画像”
预字为先、关口前移。2022年,聚焦海塘、水库、山塘、在建工程、山洪灾害等5个防御重点,依托浙里“九龙联动治水”应用,浙江动态研判风险指数,及时下发风险提示单,有效保证了工程安全,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与来势凶猛的台风洪水相比,旱情的发展更像是“温水煮青蛙”。但从一连串数据可以看出,2022年这场旱情对浙江的影响不小:6月26日至11月27日,全省降雨量为1954年以来历史第二少。除嘉兴外,10个设区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城乡供水紧张情况,其中农村供水困难人口一度达到1.37万。
一边是对人民的铿锵诺言,一边是久旱无雨的困难挑战,如何破局?省水利厅大院里,一场场视频连线,一次次研判调度,不厌其烦;山林碎石间,基层水利人辗转多处,努力寻找新的水源;田野村落里,水利专家组面对面指导,因地制宜采取打井、开渠等措施,保障饮水安全……
大旱面前,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更显作为。宁波充分发挥水库群联网联调及供水环网双网联调优势,有效利用江东水厂平衡东西线水源,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台州市引水工程以长潭水库和在建的朱溪水库为水源地,有效保障台州湾新区和温岭等区域用水安全。此外,浙东引水工程、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等一批骨干引调水工程的建成,也有力增强了这一年抗旱保供的底气。
浙东引水工程萧山枢纽
民生工程
六大项目擦亮“共同富裕”水利底色
5月,统里村终于接上了来自安吉县城水厂的大管网。从天然水源到单村供水站再到纳入城镇大管网,这根50公里长的供水管网背后,是统里村从“没水喝”到“有水喝”再到“喝好水”的三级跃迁,更是浙江水利人孜孜不倦的民生追求。
2022年,浙江聚焦群众所盼、发展所需,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保障上下功夫,全力推进提标加固海塘、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塘整治、提升改造农业灌溉设施、改造农村供水管网、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等6大水利民生项目。
安吉县统里村村支书就农村供水管网改造情况接受记者采访
“能快则快,能早则早,能多则多”!号令即下,省水利厅抓好落实、压实责任、压茬推进,奋力搏出一张高分答卷:3089个民生项目全部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完成率125.2%,全省近1/4的百姓直接收益,为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擦亮水利底色。
在嘉善西塘镇红菱村,网埭北机埠仿古建筑与灌区内的农旅观光元素相映成趣。远处水田平整壮阔,风吹稻穗翻滚出千层浪花,书写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奔向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这一年,浙江提升改造农业灌溉设施1838座,直接受益或扩大灌溉面积69万亩,为农业稳产保收提供了强有力的设施保障。
嘉善县西塘镇红菱村网埭北机埠
站在龙头水库修葺一新的坝顶上,只见一库碧水清波荡漾。安全能力升级后的龙头水库,充分发挥了蓄洪调洪作用,不仅顶住了梅雨洪水的压力,还保证了夏旱连秋冬旱下游1000多亩稻田的灌溉用水。2022年,浙江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31座、山塘整治507座,累计恢复有效库容1.1亿立方米,防洪、灌溉、供水功能进一步恢复,直接保护110万人,直接保障89.3万人饮水无忧。
目光从悠闲的美丽乡村转回广阔的城市海岸,全省133公里海塘已进入人们的生活圈,丰富的海塘景观正在成为一道全线风景线。在杭州萧山,亚运大堤上火红的高粱印红了天际,在温州龙港,海塘安澜与这座浙江“最年轻”的城市同设计、共成长;在台州椒江,“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绣带”,极大提升了椒江城市滨江公共空间的品质和档次……
河湖长制
美丽河湖落笔现代“富春山居图”
随着2022年度省级美丽河湖名单的公布,浙江省美丽河湖五年行动正式收官。585条省级美丽河湖浓墨落笔,一张现代“富春山居图”正在渐次展开。
五年,美丽河湖行动为浙江带来了什么?
——安澜。县级以上城市防洪闭合圈基本形成,全省因洪受灾人口和年均洪涝灾害损失率,均降至历史最低;
——绿色。累计保护修复滩地滩林超2000万平方米,世界珍稀鸟类9种增至16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3种增加至33种;
金华市武义县西溪
——富裕。“美丽河湖”催生“美丽经济”,让一项项产业融合有了深度链接,更让“美丽河湖”这块金字招牌,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发展的绿色水动力引擎;
——幸福。贯通滨水绿道6000余公里,串联滨水公园、文化节点3390余处,水休闲运动蓬勃兴起,全省人民乐享美丽河湖建设成果。
绍兴上虞丰惠街河
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一张全域高品质美丽幸福河湖网呼之欲出。2022年是河湖长制省级联席会议建立的第一年,浙江向体制机制要效率,以条抓块统、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全力把河湖长制工作向纵深推进。
针对各地党委政府换届,岗位调整情况,2022年,浙江对全省各级河湖长名录信息进行全面梳理、系统更新、配强队伍,实现省域水网责任全覆盖。“河长在线”数字化应用的上线,更是将全省5万余名河湖长、省市县乡四级管理部门、数百万社会公众凝聚在一起,为推动浙江河湖长制工作再上新台阶、打造江南水乡幸福新高地形成强大合力。
责任和使命召唤下,浙江大地正在谱写河湖长制工作新的绚丽篇章。2022年,全省河湖长累计巡河人次222.5万人次,发现问题近45万个,处置率96%,特别是一批多年遗留的妨碍行洪等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此外,上下游、左右岸,跨省域、跨部门,一张高效协同的治水工作网正在形成。杭州市钱塘江及两岸区域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机制应运而生,衢州市河长制工作机构全部挂牌,开启治水新格局;在乌镇,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湖州市南浔区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两省三县(市、区)联合河长制工作室揭牌成立;在丽水,庆元县联合福建省松溪县开展万人清河行动,实行边界治水工作例会制……
数字变革
“最强大脑”重塑行业生态
数字时代,变革之中蕴藏无限可能。数字化理念、思路、方法、机制逐渐深入人心。争取9项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任务,中期评估获优秀;打造人工智能系统-“水利大脑”,入选省数字化改革15项“最强大脑”之一;搭建联动治水工作平台-浙里“九龙联动治水”应用,列为省数字政府优秀应用案例……一批具有浙江水利辨识度的智慧水利建设成果纷纷涌现。
防汛防台吃紧时,水情、雨情、工情,海量数据、瞬息万变;流域内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和地表地下各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依托先行先试建设,迭代建设的数字孪生流域平台以数字映射、智能模拟、前瞻预演,实现了对流域内多要素的实时感知、治理活动的仿真交互、风险研判的提前预判,在2022年汛期实战中“小试牛刀”。
高效!数字孪生曹娥江构建全流程一站式防洪闭环作业模式,在防御“轩岚诺”“梅花”实战中,洪水预报效率从过去数小时1次提升至1小时内产生多个方案;精准!数字孪生水网(杭嘉湖平原)将5*5公里网格化气象预报成果与水情、工情相结合,站点洪峰水位预报精度控制在3-10厘米,平均水位预报精度控制在6厘米以内;科学!数字孪生金华横锦水库依托水资源配置模型,在保障东阳、义乌两地生活用水基础上,支撑水库南北干渠开展三轮灌溉放水,惠及6个镇街300多个村庄……
数字孪生曹娥江
聚焦行业所需,数字化改革在提升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加快“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大协同上,为浙江水利人提供了新解法。
聚焦群众所需,民生“小幸福”,也能牵引出改革“大场景”。针对喝好水、玩好水等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浙江先后打造了“浙水好喝”“浙水美丽”等数字应用。
走进江山市城乡供水智控中心,数字化的春风扑面而来:全市县乡级水厂、单村水站、水源地全部纳入实时监测,一张大屏闪烁着各类实时数据,一排电脑前坐着敲击键盘的调度员,时而铃声响起,接着指令发出。他们甚至还可通过远程控制,实现对单村水站进出水自动调度、自动冲洗、自动加药……
江山市城乡供水智控中心
这里正是“浙水好喝”城乡供水数字化应用的生动实践。2022年,该应用迭代开发的“区域保供预测模型”与“水源旱情预警模型”等城乡供水保供“大脑”,更是在历史性的旱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预测趋势、提前预警、及时响应,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来源:中国水利报